什么是最高級的文字?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算最高級了吧?可還有一篇文章超過了《蘭亭序》,盡管它被歷代評論家認為是僅次于《蘭亭序》的“天下第二行書”,這就是唐代顏真卿的千古神文《祭侄文稿》。1月16日至2月24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將舉辦“書圣之后——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領銜主演”便是這件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祭侄文稿》,因此,顏真卿又成了熱門話題。
《蘭亭序》VS《祭侄文稿》
撇除展覽帶來的熱點效應,《祭侄文稿》超過《蘭亭序》的地方至少有三個。
一、境界有高低。《蘭亭序》只是作者宿醉后記錄的一場文化歡宴,感嘆人生虛無而已;《祭侄文稿》卻是顏真卿面對為國家大義慨然赴死的侄兒頭顱遺骸寫出的內心極度悲憤,充滿了家國情懷、民族氣節。
二、存世的《蘭亭序》只有唐代摹本,王羲之真跡據說被唐太宗帶進了墳墓;而《祭侄文稿》存世的是顏真卿真跡。
三、《蘭亭序》寫作時雖然也帶有一些發揮,但總體上還是王羲之個人標志性書寫風格;而《祭侄文稿》卻完全脫離了顏真卿留給世人一貫的楷書“顏體”風格,完全是情難自禁,揮淚寫就的行書。
《蘭亭序》是能學的,大家一直以來也都奉為楷模在學;而《祭侄文稿》涂抹太多,無法臨摹。因此有人說,即便是顏真卿復活,也寫不出這樣的真跡了。
到處涂抹的草稿為何能成千古神文?
雖然《祭侄文稿》是一篇到處都涂涂抹抹的草稿,但因為它強烈的家國情懷而不朽,成為一篇千古神文。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是顏真卿50歲時所書。25行,共230多個字。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顏真卿堂兄)父子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的事跡。顏季明為顏杲卿第三子,也是顏真卿的堂侄。其父與顏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后常山郡失陷,顏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杲卿也只剩了一足。顏真卿提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書寫時筆觸全由情緒控制
觀看此稿,可以強烈感受到顏真卿書寫時的感情起伏和渲泄。他不是在寫書法作品,他是在為堂兄和侄兒寫祭文打草稿,因此寫作時完全是由情緒控制的。他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完全不似他平日書風。
此稿的厚重之處渾樸蒼穆,細勁處筋骨凝練,轉折處,或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
最精彩的是最后幾行,由行書變草書,迅疾奔放。寫到第十八行的“嗚呼哀哉”時,前三個字連綿而出,表示悲痛已達頂點。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后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作者已陷入情感漩渦。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寫到最后“嗚呼哀哉尚饗”,書寫速度不斷加快,至此已到悲傷而綿長的抒情了,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所以說,最好的文章不是用筆寫出來的,是用血寫就的。